湿地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督举报电话:022-63296862
首页 >湿地百科>湿地文化
湿地百科
湿地文化

当“野生动物保护”被搬上话剧舞台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编辑:站点管理员 2017-12-29 10:07:26


         2009年,《中国绿色时报》第一次关注了李理,用文字展示了一位热爱绘画的少年是如何一步步迈入野生动物保护的世界;2014年,一部以环保为题材的原创话剧《生命观察站》登上舞台,故事的主人公同样是李理。从文字到话剧,相同的故事,不同的表现手法,但初衷是相似的——唤起更多的人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关注环境保护。
  
如今,《生命观察站》携“2017年北京金秋优秀剧目”及“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新头衔,新装升级,开启了新一轮演出。

人类闯进了安宁美丽的世界,给自然界带来各种灾难。 李春光摄

    “话剧”优势

    
  世界杰出野生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曾说,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对于野生动物保护这项事业来说,真正参与的人只是少数,有些人在“门外”观望,大多数人甚至不清楚这扇门开的方向。如何让更多的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环境保护有所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实际的行动,是“传播者”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也包括艺术工作者。
  话剧较之于文字,优势在于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
  将大自然“还原”于舞台之上,无疑是此剧的一个亮点。在话剧第一场中,高大葱郁的树木“扎根”在舞台后部,山石依次排开错落有致,油绿的灯光从顶部洒向整个舞台,头戴动物面具的舞者伴着清新温暖的音乐起舞——一个和谐的自然世界便诞生了。类似的自然景观,贯穿整部话剧。
  随着各种怪异不安的声音侵入,人类闯进了这个安宁美丽的世界,他们抓走了动物,破坏了环境,给自然界带来各种灾难。通过身着黑衣的演员以形体舞蹈等抽象写意的表演、设立具有象征意味的鸟笼装置等,话剧将“人类对自然的压迫感”“人给自然界、动物带来的痛苦”“换位思考之后人内心的感受”等细节生动演绎,与写实的故事情节一起营造出“虚实相间”的舞台效果。“我们试图调动这些舞台手段去督促人类自省,所以这不仅是在讲一个故事,而且更有艺术处理、精神升华,这应该是舞台艺术的功能,也是追求。”该剧导演吴朱红说。
  《生命观察站》在表现一群热情的年轻人志愿保护野生动物的同时,更意在传递和分享一个含义、一种理念——“动物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人是平等的”。吴朱红希望:“这部剧除了讲一个‘实’的事迹外,最终要把它提升至‘生命意识’的高度。”


如何让“野保”贴近生活

    
  相比于当下流行的悬疑、搞笑等题材,这部以野保为主题的“严肃”类话剧显得颇为新颖独特。
  2013年,李理入选“北京榜样”。编剧张朝晖在电视上看到后觉得很受感动,便萌生出将他的故事搬上话剧舞台的想法。2014年,《生命观察站》由演出过《安妮日记》等多部优秀剧目的“吴朱红戏剧工作室”出品演出。其实,剧本的雏形还要追溯至20多年前。1992年,张朝晖和杨友胜两位编剧还是北京师范大学北国剧社的成员,那时他们就写过一个剧本,剧名就叫做《生命观察站》,探讨人和自然的关系,但剧本后来不了了之。如今,再次动笔,他们决定沿用当年的剧名,这无疑也是圆了一代人对青春的纪念。
  编剧张朝晖对现实原型进行提炼、艺术加工后,最终塑造出以李理等人为原型的“青年环保志愿者”的形象。“话剧艺术地再现了他们在保护野生动物过程中收获了亲情、友情、爱情,情节扣人心弦,而且青春靓丽、充满朝气。”张朝晖说。
  戏剧的目的是老少皆宜,这是导演吴朱红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从剧本构思时就考虑到让它接地气、有广泛的适应性,从而吸引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人走进来。”人们往往会对身边的人和事更容易产生“亲近感”,所以剧本设计了“刘老板”这类“反面人物”,“特别真实,我们在现实中就见过这样的人”。而“村民”从计较个人利益得失到拿出自己的钱买天鹅放生、洪水大难之前也能奋不顾身并且真心悔过等,也都“来源于真实事件又有所超越”。
  吴朱红还列举了一些具体情节,比如“刘老板”爱吃野生动物、算计利益,最后却发现生活中有比钱更重要、更有意义的东西;一些人去给被自己伤害过的动物扫墓、忏悔……“希望这些细节能够让情节更加立体化、人物形象更丰满,以警醒世人,呼唤起人们心底的善念。”

象征意味的鸟笼和动物的挣扎,激发了主人公李潇对以往捕鸟行为的忏悔。 李春光摄

   
呼唤观众心中的善念

 
  话剧的演出效果很容易搜集,通过观众的现场反应便一目了然。在洪水来临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时,刘老板发自肺腑地发问:“如果我能活下去,就要在大自然中当一名志愿者,行吗?”此时台下的观众会异口同声:行!“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是有‘善’的,只是需要被呼唤出来,然后投入到善行中。”
  事实证明,话剧演出的目的达到了。2016年,该剧走进了大中学校园,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成为此剧年龄最小的观众。“他们完全可以坐定看完整部剧,而且反应都在‘点’上,能够自发地鼓掌,我们也很受鼓舞。”吴朱红感叹。
  她坦言,这样一部严肃题材的话剧其实有过很多困难,人物众多(演员18人、全组近40人)、成本高、首演时缺乏资金、复排面临各种问题,“参与《生命观察站》这3年,我才真正体验了什么是‘呕心沥血、艰苦卓绝’,也不是没有沮丧过,但是还是被善念所支撑,也受到观众的鼓舞,才一步一个脚印砥砺前行,走到了今天这个时刻”。在前两轮演出结束后,甚至有观众专门打电话来询问野生动物保护站,表示要去当志愿者。“这都说明,人内心中的善念与我们的初衷相呼应,并产生了共振。”
  来自北京市北外附属外国语学校的陈晨、汤云鹤在观看完话剧后,深感“人对动物实在太残忍了”,而通过这部话剧他们也对野生动物保护有了大体的了解,认识到“人和动物都是平等的,应该相亲相爱”。
  比起观众,演员的体会无疑更加深刻。青年演员徐鹏饰演主人公李潇,他已经是第二轮主演该剧了。他说:“在参与排练及演出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也许在我们还没有听说过时,就已经灭绝,这一点不仅是对我们所有演职人员敲响了警钟,也是对我们全人类的警钟……这是一部传播正能量的话剧,演出这部剧对我来说是一个挑战,但更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无论是文字、话剧,抑或是公益广告、纪录片,其目的都在于将野生动物保护的理念辐射至更广阔的层面,让更多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人正加入进来,为野保事业注入新鲜活力。涓涓细流汇成波涛大海,相信未来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会更加和谐美好。